欢迎来到初中升学网!

手机版 手机版
微信 微信

北师大版初一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初中升学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8-05-07 12:32:49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隋朝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隋朝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2、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了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

  A 以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选用贤能 D 一人治国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二、课堂回顾

  3、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

  回答:

  ①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4、问答题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初一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链接://m.wearston.com/zkbb/show-htm-itemid-16291.html

中考必备相关文章更多>
学校信息更多>
  • 性质:
  • 类型:
  • 招生对象:
  • 学校地址:

快速咨询通道

请选择想要咨询的问题:
地区:
姓名:
电话:

升学指导

手机扫一扫 添加客服

在线预报名

加入群聊

微信扫一扫 立即加群

公众号

扫码获取,最新消息

合作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