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初中升学网!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新课程标准 1、知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评价唐太宗 ⊙重点与难点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新课程标准
1、知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评价唐太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解析与点拨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盗,或(有人)请重法禁之。上哂(讽刺)之曰:“民之所以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请回答:
1、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政策?
2、 唐太宗采用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
解析:材料阅读题,首先要分析材料,了解材料中贞观之治时统治者放宽了对人民的压迫这一核心,再围绕这一核心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得出减轻人民负担这一结论。解答第2问时,需理解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统治与贞观之治的内在联系。
答案:1、注意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 唐太宗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2、 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斗争?
3、 他在智力国家方面取得了什么政绩?
解析:从材料中看,唐太宗知道舟与水的关系,也就是他知道君与民的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隋灭亡给他的教训,于是他注意用人和纳谏,减轻刑法,重视文化教育,等等,这样他的统治出现盛世局面。
答案:1、因为吸取隋亡的教训
2、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修订法律,重视教育,人才培养;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3、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以后经济进一步繁荣打下基础。
例3 评价唐太宗
解析: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纳谏,使唐朝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史称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奠定了唐朝社会鼎盛的基础,但是在他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结果使政局大不如前。
⊙浪里淘金
1、唐太宗 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
A、魏征 B、长孙无忌 C、房玄龄 D、杜如晦
2、“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加到380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大臣廉洁奉公 B、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逸 D、人口多,粮食少,连年出现灾荒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 )
本文标题:初一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本文链接://m.wearston.com/zkbb/show-htm-itemid-15703.html
2025年广西南宁中考考试时间为6月24日-27日01-10
关注!2025年河北中考题型新变化!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