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初中升学网!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卷 一、辨别题(每小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卷
一、辨别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A”,错误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B”。
1.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一定是违法的行为。
2.贩毒是违法行为,吸毒不是违法行为。
3.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4.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5.道德水平低的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6.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演出时,不要高声喧哗。以上这些表明
A.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纪律和法律
B.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公共秩序
C.社会公共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
D.社会公共秩序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
7.在学校饭堂用餐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同学有插队的现象。这是一种
A.学习成绩不好的表现
B.爱出风头的表现
C.不守法的表现
D. 不守规则的表现
8.上课要有课堂纪律,宿舍要有宿舍管理规定,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
A.纪律等规则限制人们自由
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C.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完全靠纪律 约束
D.社会公共生活不可能有共同的准则
9.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即秩序,良好的法律就是良好的秩序。”这告诉我们
A.只要国家制定法律,社会就能井然有序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良好的社会秩序只需要法律的维护和保障
D.法律是通过制裁公民的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的
10.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
A.是否触犯法律
B.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1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明
A.做点好事就可以扬名
B.要预防违法犯罪
C.做点坏事就可以判处死刑
D.预防违法犯罪,就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12.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违反继承法的行为
13.下列关于犯罪的认识错误的是
A.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B.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
C.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
D.行为上要远离违法犯罪
14.右面漫画反映了
A.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只有靠法律才能解决
B.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违法犯罪行为[来源:学,科,网]
C.有时违法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
D.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
15.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于2008年4月11日下午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这说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惩处腐败现象只能靠法律
C.法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6.七年级学生小王,一天在街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在一个公共电话随意拨打了119电话,谎称某地着火。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
A .是违法行为
B.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D.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7.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凡是烟草行业所属的各配送中心、批发网点和零售柜台上必须有警示牌。这一规定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中的
A.家庭保护 B.司法保护
C.学校保护 D.社会保护
18.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某市2000名青少年罪犯中,51%的人有了不良行为,家长却不予过问或管不了。在押的少年犯中,犯错误后遭父母打的占25.7%。这一材料说明了做好______,对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标题:七年级政治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测试题及答案
本文链接://m.wearston.com/zkbb/show-htm-itemid-13551.html
必看!2025年石家庄中考体育分值考核标准及项目02-17
2025年中考体育现场测试项目备考策略!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