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初中升学网!
安徽初中升学网为你带来2024年安徽省技工院校招生公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七个强省”建设,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接受技工教育,以下是2024年安徽省技工院校招生信息,一起看看吧。
广东中考为大家带来广东中考文言文词汇讲解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备考哦。预祝大家考试成功哦。
广东中考文言文词汇讲解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1.采用“……者,……也”“……,……也”“……,……(者)也”等句式帮助判断。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①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
翻译: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翻译: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③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2)“……,……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③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或者省略“者”。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翻译: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④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⑤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翻译: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
⑦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翻译: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或动词“为”“是”“非”表判断,加强判断的语气。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翻译:该立的是长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翻译: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③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翻译: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④此皆良实。(《出师表》)
翻译: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
⑤止增笑耳。(《狼》)
翻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翻译: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⑦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翻译:得知他们是金陵人。
⑧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翻译: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⑨子非鱼。/子非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翻译:你不是鱼。/你不是我。
3.无标志词,“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翻译: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②(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翻译:我父亲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③(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翻译: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
④(油)自钱孔入。(《卖油翁》)
翻译:油从钱孔注入。
⑤(小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翻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西漂流。
⑥(皇上)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皇上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
⑦(桃花源人)见渔人。/(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翻译:桃花源人看见了渔人。/渔人详细地回答。/桃花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⑧(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翻译: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⑨(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翻译:食马者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⑩(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⑪(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翻译:(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⑫(唐雎)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唐雎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⑬(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我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跟我交往。
⑭(邹忌)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邹忌同他坐着谈话。
⑮皆以(臣)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⑯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城。(《陈涉世家》)
翻译:(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
⑰(陛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翻译:(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
⑱(臣)受命以来。(《出师表》)
翻译:(我)接受遗命以来。
2.省略宾语。
①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翻译: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②盖以(之)诱敌。(《狼》)
翻译: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的。
③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翻译:(桃花源人)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
④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翻译: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⑤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翻译: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⑥广以(之)为然。(《陈涉世家》)
翻译: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⑦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翻译: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省略介词。
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咏雪》)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陈太丘与友期行》)
翻译: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③场主积薪(于)其中。(《狼》)
翻译:场主人堆积柴草在打麦场里。
④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翻译:我只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⑤有时朝发(于)白帝。(《三峡》)
翻译: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⑥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翻译: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⑦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翻译: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⑧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翻译:坐在小石潭边上。
⑨各隐(于)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翻译: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⑩或异(于)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翻译: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⑪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⑫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翻译:客居在此地。
⑬寓(于)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寄居在旅店。
4.省略状语。
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翻译: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三、被动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
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叫判断句
1.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①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文帝被他感动。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翻译: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戍卒多是被他所用的(多愿听吴广的差遣)。
2.用“于”表示被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翻译: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
3.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愚公移山》)
翻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①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陋室铭》)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其此之谓乎。(正常语序应为“其谓此乎”)(《虽有嘉肴》)
翻译: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③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敢懈怠这件事。
(2)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①问所从来。(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桃花源记》)
翻译: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②全石以为底。(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小石潭记》)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③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翻译:我同谁一道呢?
④忌不自信。(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
⑤何以战?(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曹刿论战》)
翻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翻译: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②尝射于家圃。(正常语序应为“尝于家圃射”)(《卖油翁》)
翻译: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
③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翻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管夷吾于士举,孙叔敖于海举,百里奚于市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说》)
翻译: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
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岳阳楼记》)
翻译:在上面刻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
⑦多会于此。(正常语序应为“多于此会”)(《岳阳楼记》)
翻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⑧醒能述以文者。(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醉翁亭记》)
翻译: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醉翁亭记》)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⑩受地于先王。(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⑪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⑫能谤讥于市朝。(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
⑬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常语序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翻译:拿当时的天下大事征询我的意见。
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正常语序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翻译: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正常语序应为“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出师表》)
翻译:就在(这)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委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我)接受了任命。
⑯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曹刿论战》)
翻译: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3.定语后置句。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①其两膝相比者。(正常语序应为“其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翻译: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正常语序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核舟记》)
翻译: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③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马者”)(《马说》)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
④尝贻余核舟一。(正常语序应为“尝贻余一核舟”)(《核舟记》)
翻译: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常语序应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翻译: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4.主谓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
②如鸣珮环。(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小石潭记》)
翻译: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以上就是有关广东中考文言文词汇讲解的内容。更多广东中职中专技工招生信息、广东中职学校,广东职高学校,敬请关注广东初中升学网,也可以点击【预约中职院校】提前看校,快人一步!
本文标题:注意!广东中考文言文词汇讲解
本文链接://m.wearston.com/news/show-htm-itemid-20711.html
广东排名前十的高中有哪些?05-21
2024年广东梅州重点高中学校名单02-22